战酷暑 保生产丨中鲁职工奋战生产一线
炎炎夏日
各地已然开启了“烧烤”模式
热浪袭人
高温下
中鲁远洋职工用行动践行着敬业与担当
用辛勤和汗水诠释着奋斗的意义
近日,全球多地创下高温纪录,山东多地最高气温超40℃,国内3个国家级气象站最高气温突破7月极值。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报告确认,热带太平洋地区7年来首次形成厄尔尼诺条件,预计今后全球大部分地区气温将进一步升高,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,在厄尔尼诺发展加强背景下,今年以来最大范围高温天气即将上线!
在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,中鲁食品企业超低温(-60℃)冷库的工人们正在忙碌着,炎炎夏日,从外部近40℃的高温天气,到零下60℃的超低温冷库,如此近 100℃的温差考验着每一位工作人员。在这种环境下,工人们每天需要进入超低温冷库二三十次,遇到卸货高峰期,进出冷库次数更是高达100多次。尽管已经做足了保暖措施,进入冻库理货一段时间后,工人们的鼻子、耳朵仍被冻得通红,但他们依然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战斗在工作一线。
中鲁海运企业服务航区跨度在南北纬15度之间,覆盖了中西太平洋、印度洋、大西洋、南北美洲的部分海域和港口。船舶飞行区域,常年高温高湿,甲板在日照下的温度能够达到50度,且其装卸作业的岛屿群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,为热带亚热带海洋性气候,云层极其稀薄,由于高强度紫外线直接照着,装卸、维修过程中的船甲板表面温度最高可达70℃,烫人温度能透过鞋底直刺脚面,而且作业机舱舱室湿度较大、密不透风,作业期间如同桑拿汗蒸,爬船、检修、下机舱......他们浑身已然湿透,但依然默默坚守在一线,以担当诠释初心,用行动践行使命。
中鲁海延企业捕捞船舶常年作业在印度洋公海、大西洋、中西太平洋等赤道附近海域,这里的光线和地面形成近90度角,由于云层稀薄,光照和紫外线极强,同时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短,被大气削弱的程度较小,从而使气温升高显著,再加上海面作业中光照反射强度较大,捕捞过程中需要接受来自太阳直射、海面折射“两面”炙烤,驾驶舱温度最高达55度。面对如此“烤”验,船员们依然能够坚守在捕捞作业一线,为“让更多中国人吃上深蓝、绿色、健康、完美的金枪鱼”奋战着。
在中鲁海洋创新产业园建设现场,塔吊林立,机器轰鸣,材料运输车往返穿梭,工人们安装脚手架、设置防护网、绑锁钢筋、测量板材,忙碌而有序。此时,室外温度已达到了38℃,经高温炙烤后的钢筋温度已接近50℃,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脸庞,然而他们手上的动作却没有丝毫迟疑。施工人员不惧高温,不畏热浪,鏖战酷暑,始终坚守工作岗位,全力按照时间节点,抢工期、赶进度,为项目建设如期完工持续奋战。
他们用汗水
刻下坚守
他们用行动
书写着不平凡
他们在高温下的身影
定格了一幅幅感人的画面
他们平凡,却又伟大
他们普通,却又特别
他们用平凡的坚守和付出
诠释着什么是敬业